#好好地老 無效的醫治
文:陳曉蕾
現在心肺復甦術已經變成臨終的儀式,像去殯儀館要鞠躬。
為什麼醫生會不想做心肺復甦術呢?不是因為我們偷懶或者不想做,施行心肺復甦術比起要跟家人談,是更容易的。醫生最終要令家人接受:人是會死亡的。死時最好是安祥地離開,可以與家人一起,那臨終就不應該是醫護人員圍著病人做心肺復甦術。
而且萬一心肺復甦術「成功」了──病人恢復心跳,但腦部已經受損。心臟停頓三分鐘後,基本上腦部已經受損,時間愈長受損愈嚴重,但腦部死亡,心臟也可恢復跳動,這就變成病人繼續生存,但沒有意識,死亡的過程被拖長了。
家人是難開口不做的,心裡會有條刺:也許有得救?一定要試!
如果家人對醫生信心大一點,會比較聽得進去。我自己不會太早跟家人談,因為在「風頭火勢」,大家還是很著急時,很難討論。家人才剛把病人送進來,你就問會否做心肺復甦術?家人不會理解:我來醫院想救命,還未開始就叫我簽名不急救?
如果病人是長期病患,已經一段時間愈來愈差,預計在半年至一年內有機會死亡,那就可以安排時間,讓病人、家人等好好作準備。但有時事情已經到了非不得已,進到醫院時病人已經很危急,那就要和家人談。
醫生討論時要很敏感,知道病人和家人的期望。可以強調紓緩治療,自然死亡的好處,現在我們很怕死亡,死是很大一件事,要不擇手段都要不死。其實最好是可以自然死亡,對大家都好。
另一樣是抗生素。在英國老人院若有病人已是晚期腦化,醫生會給口服抗生素,幾天沒起息,就會停藥,讓病人自然離去。
但在香港,可能就會選用效力更力的打針注入抗生素,有點像明明很弱的人,依然要打仗。前陣子我入醫院要接受注射抗生素,沒想到原來很痛,會刺激血管,晚期病人是否還需要經歷這些?抗生素一般還會導致腹瀉,這對正在使用尿片的病人也是極不舒服的,來不及換片皮膚很易潰爛。
如果家人明白多一點,可能會放手多一點。
。
撮自《好好地老》逢周五刊登
。
人人都會老,但在香港安心老去並不是易事。
記者陳曉蕾透過與賽馬會耆智園總監郭志銳教授,連月訪談結集成書《好好地老》,讓我們了解到醫院的限制,繼而探討社區的支援,再談到個人如何面對年老、面對死亡。醫院本應是個「救命」的地方,但為何長者進醫院後反而健康更差?護理服務如何能夠「以人為本」?
紙本搶購一空
電子書有優惠:shorturl.at/ghFQ8